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去世,唐順宗即位。其在位不到8個月即被宦官逼迫禪位,由其嫡長子李純繼位,即為唐憲宗,次年改元元和。唐憲宗在唐德宗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賦稅,並采取裁汰冗員、禁止南方掠賣奴婢等措施。這使國家元氣恢複,朝廷地位進一步提升。唐憲宗重用致力削藩的杜黃裳、武元衡、李吉甫和裴度等人,著意用兵削藩,對迅速削藩以恢複中央權力的實現不抱幻想,所以行動謹慎,設法見機行事,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22],被譽為“元和中興”。
元和元年(806),唐憲宗派高崇文平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的武裝叛亂,劉辟雖然因占領了鄰近的劍南東川而在開始時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但到秋季優勢不再,反被擊潰。這是近25年中,中央軍隊在地方首次取得的重大勝利。次年,征調相鄰道兵平定鎮海節度使李錡。但元和四年(809),宦官吐突承璀率兵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失敗。元和七年(812),魏博節度使田興上奏歸順朝廷,幽州、成德也相繼請降,河朔三鎮一時歸附。而唐憲宗深切地意識到,削藩不僅僅是在軍事方麵進行打壓,所以他不從純軍事的角度看待藩鎮問題,而是綜合考慮:要削弱諸鎮的獨立勢力,還需要在各種製度方麵做出改變。宰相裴度提出並且在此年實行了重要的財政新立法。這是為了限製嚴重的通貨緊缺現象,以此來打擊地方封建割據的根源,進而實現削藩鬥爭的根本性勝利。但在事實上,這一措施並沒有得到直接和廣泛的應用。
元和八年(813),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田興受鎮兵擁護而掌權,中央則任命其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被賜名田弘正。然而在田興掌權期間,魏博到底在大多程度上被納入國家正式的財政體係之中,仍然值得懷疑。魏博雖然一直緊跟中央的政策,但是它是因為與朝廷是盟友的關係而非隸屬控製關係。所以,從這些情況來看,其實田興本人是出於對朝廷的忠誠和朝廷對軍隊的大量犒賞才這樣做的。由此來看,如果不是魏博本身改變了態度,唐憲宗統治後的削藩成就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削藩是很多因素綜合起來才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