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穆宗後的削藩鬥爭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因皇位繼承問題,宦官內常侍王守澄和陳弘誌合謀毒死了憲宗。憲宗去世後穆宗李恒繼承皇位,為緩解財政緊缺的窘境,實行銷兵政策,下令全國的軍鎮兵員人數每年削減8%。但是許多被裁撤的募兵因此生活窘迫,使社會不安定因素凸顯。朝廷處置藩鎮不當又激起了盧龍軍朱克融的兵變。田弘正(時為成德節度使)被王廷湊殺害,魏博節度使田布亦為史憲誠所害。憲宗將其平叛後,河朔三鎮被迫接受中央委派的管內地方官員,可這些官員昏庸不堪,不尊重河朔士兵,使得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化,至此,“元和中興”的短暫局麵被打破,藩鎮的割據勢力又強大起來。

自從元和十五年劉悟在昭義掌權,昭義就一直由劉氏家族控製。劉悟在自治的平盧任職,於元和十三年(818)自請歸順朝廷,得到皇上的赦免和任用。之後又經曆了世襲繼承問題、“甘露之變”等事件。此時的朝廷已經具備與之前相比更為堅定的領導集團,準備進攻昭義,但遇到一些困難,於是成功說服成德和魏博從東邊進攻昭義。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朝廷終於收歸了昭義部隊,將其指揮權下放到各州。昭義的藩鎮問題得到解決。

長慶元年(821),盧龍鎮首先拘禁了朝廷新委派的節度使張弘靖,推朱克融為留後(唐朝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設置的代理職稱,玄宗後成為慣例)。接著,成德軍將王廷湊殺死了朝廷從魏博改派到本鎮任節度使的田弘正(田興)。朝廷迅速調集15萬軍隊進行鎮壓,但15萬諸道兵戰鬥積極性低下,無法戰勝僅萬餘的叛軍。次年,魏博也了發生叛亂,河朔三鎮恢複舊態,脫離了朝廷的控製。朝廷財力不振,不能長期用兵,遂停戰,從此便不再打算收複河朔地區。

然而,朝廷對兩個分裂出來的義武和橫海的控製使其在河朔取得了一定的戰略優勢。雖然,朝廷對他們的控製有的時候會失敗,但中央會任命許多新的官員去擔任藩鎮的節度使,這使得這些藩鎮重新受到朝廷的控製。河朔一直以來都是削藩最重要的地區。寶曆二年(826),李同捷在駐軍的支持下謀求承襲父位做節度使的時候,橫海出現了恢複自治地位的危險情況。這個時候皇帝新即位,所以朝廷直到一年後才開始對李同捷采取行動。本來,藩鎮問題是朝廷較為容易處理的問題,可是對於河朔地區,即使隻是麵對一個勢單力薄的藩鎮,削藩也成了一個複雜、棘手而又費時的事情。在自治的三個藩鎮中,幽州與中央比較疏遠,魏博態度也不堅定,而成德自己最後又被宣布為非法。除此之外,魏博和成德還相互動武。最後,朝廷花費了很高的費用和極大的精力才於太和三年(829)恢複了對橫海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