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選課教學,傳統上多采取以粉筆和黑板為主要教具,逐字逐句對課文進行講解的方法。這種方法至少有三大弊端:一是由課程性質決定的大量板書內容造成課堂上人力和時間的很大浪費;二是對許多抽象名詞和概念的講解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從而使教學枯燥、乏味;三是學生容易產生視聽覺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學習效果。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近年來進行了多種嚐試,證明以下三種方法行之有效。
(一)製作電子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課件的製作過程雖然複雜,但是使用簡便,優勢明顯。第一,使用課件教學節省了板書時間,增加了向學生的信息傳輸量。例如,一段百字左右的史料,板書約需20分鍾,而用幻燈片演示隻需點擊一下鼠標而已。第二,課件圖文並茂,聲像俱現,學生易於理解,喜聞樂見。例如,講解漢字形體的變易時,可以播映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實物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己總結字體特點;講解楚辭時,就播放《橘頌》音樂,讓學生通過學唱而背誦古文,進而理解古文等。信息量大,趣味性強,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明顯提高。
(二)加強教與學的互動、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自身受教和教師施教的效果。我始終秉承“教學相長”的古訓,熱情、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積極征詢他們的意見和要求,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與學生一起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努力為每一個人創造展現和鍛煉自己學習能力的機會。例如,在講解《勾踐滅吳》一文時,分請幾位同學扮演文中諸人,讓他們先後用文言文和白話文朗讀和演繹課文,這樣既使學生在自然輕鬆的氛圍裏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掌握了《國語》善於記言的寫作特點,又了解到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及問題所在,可據以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案。對於程度偏高或偏低的同學,我都加以具體對待,因材施教,以期優者出類拔萃,差者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