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範大學 侯洪梅 徐躍勤
中國曆史文選課是高等院校曆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文言史料的能力,為其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曆史奠定堅實的基礎。古代文獻典籍內容豐富,人們常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來形容。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學生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更不要說讀古籍了。曆史專業的學生同樣如此,這樣就直接影響了曆史教學的質量。分析曆史專業學生不喜歡閱讀古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閱讀古籍的意識不強,認識不到文言史料對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從思想上不重視。二是古籍閱讀起來難度較大,涉及知識麵廣,時空跨度大,悠悠幾千年的古代文獻典籍,作家作品燦若繁星,知識點繁雜紛呈,字詞句陌生而古老,常常給閱讀者帶來難以預估的困難,使學生產生一種畏懼心理。三是由於受高考升學的影響,學生在中學雖然也接觸到了一些文言篇目,但數量較少,並且隻停留在對字詞句的簡單理解上,並沒能形成整體感知文言古籍美感的能力,對古籍普遍存在著一種陌生感或隔膜感。
曆史文選課堂首先必須使學生產生讀古籍的濃厚興趣,必須使學生靜下心來養成紮紮實實讀書的習慣。否則,我們的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教學目的無法達到,學生也就無法從大量的文言史料中獲取相關的信息。作為曆史係學生就更無法掌握研究曆史的第一手材料,隻能人雲亦雲,寫論文時也隻好東拚西湊,沒有自己的認識,那就更談不上做學問了。正如黃宗羲所言:“每見抄先儒語錄,薈撮數條,不知去取之意如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嚐透露,如何見其學術。是編皆從全集纂要鉤玄,未嚐襲前人之舊本也。”[1]這段話正說明了做學問時一定要占有豐富的材料。占有豐富材料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靜對古書尋樂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積極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去探索新知識,發展新能力。如果沒有興趣或者興趣不持久,是讀不好古籍的。文選課堂教學要擔當重任,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學習古籍的持久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和運用文言史料的能力。那麽,怎樣才能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興趣呢?我們結合古代漢語知識作了一些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