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同學是因為對曆史感興趣才來學曆史專業的,他們喜歡曆史,也希望通過讀古籍加深對曆史的了解,但常常由於古代漢語知識的缺乏,在讀古籍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曆史文選課堂教學一定要想辦法針對學生的實際困難,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閱讀古籍排憂解難,讓學生擁有閱讀古籍的基本功,麵對古書不犯愁,有信心去讀古籍,讀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讀古籍的樂趣,鼓起在書籍海洋盡情暢遊的勇氣,為曆史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閱讀古籍時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大批的繁體字和異體字不認識,繁體字和異體字成了他們閱讀古籍時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所以讀書必先識字。我國古代的書籍,包括了傳世久遠的經典和周秦諸子,其中保存了一部分不常見的古代漢字,不認識它們根本無法去讀。秦漢以後的史籍雖然較容易懂一點,但文章中出現的繁體字和異體字還是讓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因為學生從小學起學的都是規範化了的簡化字,中學接觸到的文言篇目也是用的簡體字,曆史文選教材的選文用的則是繁體字。為了解決學生識字的難題,我們首先結合古代漢語知識給學生講清什麽是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假借字、異讀字,並舉例加以說明。然後利用繁簡字對照表,讓學生通過繁簡互換練習學習漢字,並結合具體文章的學習複習鞏固,最後通過考試加以強化。長期簡單機械的識字教學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為了讓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我們結合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知識增添識字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識字的興趣。這一教學過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決了學生初次接觸古籍的一大困難,培養了學生對曆史文選課的興趣。因此,曆史文選的第一課應該是識字教學。“閱讀從認知文字符號開始,經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活動,領會課文的意義,體會課文的感情,並憑借著課文練習閱讀的技能,從而發展閱讀能力”[1]閱讀古籍是曆史研究的基礎,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要像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育一樣,耐心紮實地教,使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繁體字和異體字,使學生拿到古籍能讀下去,閱讀中體味古籍語言的精練,感悟古籍語言的優美,進而產生閱讀古籍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