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早就強調指出,閱讀古籍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常用詞問題。提高閱讀文言古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要積累大量的常用虛詞和實詞的用法,這與學習外語需要積累大量的單詞是一樣的。學生經常抱怨說,他們也想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古籍的閱讀上,可是對於古籍常常是屢借屢還,根本無興趣去讀,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古籍閱讀能力提高很慢。經調查,我們認為問題的症結在於文言虛詞和實詞的學習沒有落實。應當承認,學生閱讀古籍基本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文言虛詞和實詞的學習掌握。文言虛詞雖然用法複雜,但畢竟數量有限,學生比較容易掌握。而實詞則不然,一則數量繁多,二則字意繁多,讓學生無所適從,因而文言實詞也就成了學生閱讀古籍的又一個障礙。“我們如果有計劃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也就能基本上解決閱讀古書時在詞匯方麵的困難。”[1]曆史文選教學中,我們根據古代漢語詞匯方麵的要求,著重講解了關於單音詞和複音詞、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今詞義的異同、兼詞、敬詞和謙詞等方麵的知識,然後又結合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對一千多個常用詞深入淺出地分析與解說,對學生進行反複訓練,並在文選閱讀中進一步強化,讓學生牢牢掌握常用詞的用法。
常用詞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常用詞的興趣,我們又依據《說文解字》的內容,對古文字字形進行分析,突出字形與字的本義的密切聯係。不但對純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相應古字形進行了分析,而且對表意兼表音的形聲字的分析也加以重視。通過解說文字的構形原理,由本義到引申義,到比喻義,到假借義,逐一說開去。既可以追根溯源,又可以由源及流;既說了“字”,又解了“詞”;既有形象的解說,又有抽象的演繹。這樣,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常用詞的興趣,解決了學生讀古籍的又一個難題,而且從常用詞的學習中體會到了古籍的語言美,調動了學生閱讀古籍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讀古籍的信心,逐步培養了學生讀古籍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