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字說文:中國曆史文選研究

三、培養誦讀能力,體味古籍的意境美

如果說識字和常用詞的掌握是閱讀古籍的基礎,那麽誦讀教學則是落實鞏固基礎知識、培養閱讀古籍興趣的有效途徑,是古籍閱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古籍閱讀能力的重要過程。傳統文言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課堂誦讀能力的培養。著名作家孟偉哉說過:“我上小學時,對課文是高聲朗讀的,一群孩子,在一座大廟裏,一個比一個聲音大,有腔有調,我們鄉下叫‘唱口歌’,書麵語言形容‘書聲琅琅’。我上大學還朗讀,三十多歲成為大學講師時,對一些重要精彩的段落仍然朗讀,直到讀得背下來,現在老了,依然朗讀背誦某些古詩詞。朗讀的好處是:反反複複地認那些字,反反複複地熟悉那些詞匯和句式,反反複複地領略那種語感。”[1]宋代理學家朱熹也非常重視誦讀,他說“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2]由此看來,知識是從誦讀中積累的,語感是從誦讀中領略的,韻味是從誦讀中體會的,興趣是從誦讀中產生的,素養是從誦讀中培養的。

由於種種原因,大學課堂讀書聲越來越少,大學校園裏更是很少能聽得見朗讀古籍的聲音。中國曆史文選要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文言史料能力,那就應該讓學生養成誦讀古籍的習慣,不僅課堂上要有讀書的聲音,而且課堂外也應響起讀古籍的聲音。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按層次,由易到難誦讀課文,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教師首先要選定一些精彩的片段,給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誦讀實踐,使曆史文選課堂出現琅琅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感受文言古籍的美感,在誦讀中真正享受到讀古籍的快樂,增強讀古籍的興趣。給學生一些時間是落實文言文課堂誦讀的前提條件,因為學生閱讀古籍水平的提高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條分縷析的講解,而在他們多讀多背的閱讀實踐中。其次要營造輕鬆愉快和諧的誦讀環境。沒有琅琅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沉悶的氛圍讓人思維凝滯,頭腦發脹;輕鬆愉快的環境讓人頭腦輕鬆,思維暢通。曆史文選課堂不僅要能聽到循循善誘的講解,而且更要能聽到聲聲入耳的誦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誦讀教學在培養學生閱讀古籍能力方麵起著重要作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曆史文選課堂誦讀要有計劃,要根據文章內容選用不同的誦讀方法。講析課文前進行的誦讀,是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基礎,講析後的誦讀會更快地提高學生對文言古籍的感悟能力以及分析水平,進一步加深對古籍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