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獻能力的必要性
在中國曆史文選教學中強化學生運用曆史文獻典籍能力的培養,是保持該課程獨立地位的需要。中國曆史文選教學作為高等學校曆史學科教學體係中的一門主幹課程,有它自己的獨立地位。但我們在教學實際中發現,由於這一課程是在剛剛進入大學曆史專業的一年級學生中進行,在初步接觸中國曆史文選教材和教學後,學生往往認為,這同他們在中學學習文言文相比,雖然教材內容有很大不同,但以文言文的閱讀、翻譯和分析段落大意為基礎的教學出發點和方法卻基本相同,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學生們仍沿襲中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文選課程。而教師在教學中也把百分之九十的時間用於閱讀教學,主要關注學生古漢語水平的提高,測驗考試的重點也是除了曆史文獻中文言文字、詞、句、篇目的注釋、翻譯,以及繁體簡體字的轉換,外加一些史學名家、名著、體例的介紹,這些做法更加加深了學生的這一感受。把文選等同於古代漢語不能不說是文選教學中麵臨的一個尷尬問題,這實際上就削弱了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獨立性。
長期以來,我們不少教師以為隻要學生有了“閱讀”能力,自然就有了“運用”能力。然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運用”文獻能力的形成固然是建立在一定的“閱讀”能力基礎之上的,但二者並不能完全等同。運用能力的形成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文選所提供的具體史料,從個別史例出發,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多角度地分析史料價值意義,形成史論史識。隻有特意地著力培養這方麵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思維方式,並培養學生以事實為依據開展曆史研究的品質,這也正是曆史文選教學價值和它的獨立性所在。過去,由於對“運用”能力培養的力度不夠,不少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其他各門課業論文的過程中,往往不注重引用充分的史料證據,空發議論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一結果與文選教學忽視運用能力培養有著一定的關係。所以,要保持中國曆史文選教學的獨立地位,就必須強化學生運用曆史文獻典籍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