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曆史文獻能力的可能性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就提高古代漢語水平來說,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積累過程。按目前日益縮減的教學時數而言,把這方麵的標準定得太高,顯然不太現實。包羅廣泛的古代漢語知識,不是數十節、最多百十節課堂教學所能係統傳授的。不過,換一個角度看,也不要把目前曆史學科大學生的古代漢語水平估計過低,因為目前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所占比例是不低的。與數十年前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比較,《古代漢語》要求大學生注意掌握的一千多個常用詞,絕大多數已經出現在中學課本中。對於當今的大學生而言,隻是要對這些並不陌生的詞語更為了解、靈活運用而已。要更上一層樓,則需靠課後及日後努力。至於重視曆史要籍的介紹,選文盡量考慮各類體裁,本是情理中事。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現在普遍開設有‘中國史學史’課程,內容主要就是講述史書編纂及其史學思想,對若幹重要史書的介紹篇幅已經相當大。如果中國曆史文選過多地涉及這些內容,必然造成課程間內容的重複現象,而且似乎是為中國史學史列舉範例一般。這樣,中國曆史文選就難以說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了”[1]。所以,要實現中國曆史文選課程自己獨特的教學任務和目的,突出運用曆史文獻能力的培養已是大勢所趨。這就要求文選教學一方麵要讓學生接觸一定量的曆史文獻原始資料,增強對曆史文獻的感性認識,了解古代曆史的豐富多彩和傳統文化的精致深邃;另一方麵就是要精選一些曆史文選涉及的課題,讓學生進行論證,增強學生對曆史文獻及其所載述的曆史事實和曆史現象的理性認識。
那麽,在曆史文選教學中達到培養學生運用曆史文獻能力這一教學目的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回答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