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字說文:中國曆史文選研究

在曆史文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會常遇到難解字詞,有些是常用字詞,有些是生僻字詞。常用字詞在曆史文選中出現頻率高,加上字詞本身古今詞義的演變,由此增加了學生學習與閱讀古文獻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掌握常用字詞,以排除學習曆史文選的困難。這對於古文獻的閱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如張舜徽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一書首章所強調的,“讀書必先識字”,如果不認識古代漢字,古籍“根本不能讀下去”[1]。

關於文字學、訓詁學的重要性,前賢多有強調,並以此為基礎作出了突出成績,清代學者便是這方麵的典型例子。清人在經史考據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其成就的取得便是出於對文字、音韻、訓詁的高度重視和運用。如清人錢大昕就曾說:“有文字而後有訓詁,有訓詁而後有義理。訓詁者,義理之所由出,非別有義理出乎訓詁之外者也。”[2]考史大家王鳴盛也曾說:“經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以求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3]皖派創始人、考據學大家戴震更是強調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4]他在給友人《古經解鉤沉》一書作序時總結道: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聖賢之心誌,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竄等。[5]

戴震這段話非常有名。他認為閱讀古聖先賢的經典,隻有通過文字、訓詁才可以言義理、明大道,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其代表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便是通過文字訓詁以求聖人之道的經典之作。戴震的這種觀點和做法在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清人重視文字、考據,由此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乾嘉考據學”。在考據學者們看來,字詞是文本的基本要素,也是思想的重要載體,隻有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客觀探究,才可以發覺經典中所蘊涵的義理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