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文選課上,我們強調“小學”的作用,就能夠極大地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但在實際的曆史文選教學過程中,這對培養且提升學生閱讀古文獻的能力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畢竟曆史文選課程不同於古代漢語,古代漢語課程旨在熟識古代字詞和語法,而曆史文選則要實現學生獨立、自如地閱讀和利用古文獻,並最終實現借助古文獻進行學術研究,這才是曆史文選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我們在曆史文選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字詞、章句的考察,還經常將涉及很多名物典製、特定史實的詳細考索。具體做法上,我們可以借鑒近代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創立的史源學。史源學是我國近代著名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立的,其目的在於通過考證、考據的方法加深學者對文獻的理解和運用。陳垣先生所開設的“史源學實習”課,第一步便是選出古文篇章,要求學生“將文中人名、故事出處考出”,或者說,“追尋其史源”[1]。如陳垣先生自己通過搜索《通典》《唐會要》《通鑒》《舊唐書》《新唐書》《楊太真外傳》等史料以及朱彝尊、杭世駿、章學誠等人的記載,考證了“楊貴妃入道之年”[2]。陳智超先生評論認為,作為唐史研究中的一樁公案,陳垣先生通過史源學考證的方法,得出的結論與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所考證的結論相同。由此可見史源學的意義所在。
史源學對我們講授曆史文選多有借鑒意義。如《尚書·牧誓》是“曆史文選”常選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原文說:“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這段話翻譯為白話文便是說,“今天的戰鬥,每前進不超過六步、七步,就停下來,整頓一下隊形,保持整齊。勇士們,努力啊!刺殺時,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停下來,整頓一下隊形。勇士們,努力啊!”這無疑表明周武王是在鼓勵士氣。但是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牧誓》是一篇戰爭誓詞,為什麽會叫將士們前進六、七步就中止一下?這就需要我們查閱大量的資料去分析原因,找出確切的或者說是比較合理的解釋。漢魏以來的學者諸如鄭玄、偽《孔傳》、蔡沈、呂祖謙等一般都解釋為端正行列,一致行動[3]。這些解釋過於牽強,因為在戰場上如此循規蹈矩如何去作戰呢?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劉起釪先生的觀點值得關注,他受顧頡剛先生的啟發,在《古史續辨》中撰文認為《牧誓》是一篇記錄戰爭舞蹈的誓詞,他根據人類學資料分析,古代人信仰帶有巫術色彩的原始舞蹈,這對於他們的狩獵、戰爭、祭祀來說非常重要,故在牧野之戰開始之前,所有參戰將士宣告加入出征,即表示參加作戰進行宣誓的儀式,要舉行一個隆重的戰爭舞蹈,由此顧頡剛和劉起釪兩位先生得出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等都是軍事舞蹈動作[4]。劉起釪先生為了證實這個觀點,搜羅、考證了《尚書大傳》《詩經》《周禮》《禮記》《史記》《白虎通》《華陽國誌》等大量的曆史文獻,作了非常翔實的論證。得出了與漢魏以來學者不同的結論:“其實古代的注疏家都不知道,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等,都是舞蹈動作。這次舉行的是一次軍事舞蹈。”[5]這個結論今天看來比較合理,因為我們從《牧誓》本文中,也可以得到一些舉行這種戰爭舞蹈的證據,如篇首說周武王手中拿著黃鉞、白旄進行指揮,在我國古代的習俗裏,本來作為統帥指揮部隊軍事行動用的黃鉞和白旄也就成為指揮舞蹈的用具;而戰士們手中的幹戈矛等,除了作為武器外,也是戰爭舞蹈中所執的舞具。[6]另外,我國古代確實有戰爭之前歌舞助戰的習俗,如汪寧生先生撰文就認為,這種戰爭舞蹈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間非常流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