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讓我們瀏覽一下本章所述的理論在曆史上取得的進展。希臘自我實現論者把理性的訓練、知識的發展看作至善,有忽視心靈的感情和衝動因素的傾向。現代自我實現論者一般都在更大的範圍內看待至善,沒有把它限製為理智機能的訓練,而是看作整個生命的保存和發展。作為精神生活的一個方麵的幸福得到了適當的地位,被看作目的或至善的一個部分,自我實現論與快樂主義比以前更接近了。快樂是達到完善目的的一個手段,是有德性的行為的一個伴隨物,是目的正在被實現的一個信號。利他主義的成分也逐漸被引入現代自我實現論的概念之中。族類的保存和發展被看作人生的理想和道德的標準。人不再被認為僅僅是為他個人的完善和幸福而努力,他也是為整體的利益而努力。同情也和自愛一樣作為一種心靈的天賦成分取得了它的地位。[68]在進化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向直覺主義的接近。人致力於他自己和他的同類的保存和完善,良心在相當程度上是服務於這個理想或目的的一個遺傳的手段。它要求那對於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是好的東西,它是普遍意誌在個人心中的表現。
[1] 關於蘇格拉底(前469—前399)的事跡,見色諾芬《回憶錄》,波亨叢書譯本;柏拉圖《普羅泰哥拉篇》《申辯篇》《克裏托篇》《會飲篇》等,周伊特譯;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第1卷6。書目見維貝爾《哲學史》。
[2] 見色諾芬《回憶錄》,第4卷,第6章11;第1卷,第1章16,第2章,第9章5。
[3] 《回憶錄》,第1卷,第4章7~17;第4卷,第3章3以後。
[4] 見色諾芬《回憶錄》,第2卷,第7章10,第4卷,第4章4;柏拉圖《申辯篇》,29、30。
[5] 關於柏拉圖(前427、前347)的觀點,見柏拉圖的對話,特別是《泰阿泰德篇》《斐多篇》《斐裏布篇》《高爾吉亞篇》和《國家篇》,喬威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