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光回轉:來自音樂之旅的幾個片斷

塵世之天國——古樂版亨德爾聲樂作品的誘惑

說不上來是什麽原因,從一開始我就對亨德爾認識不足,估計是被卡爾·裏希特“誤導”了——他指揮的亨德爾笨重得要死,以致在很長一個時期,我都對這位作曲家的清唱劇及歌劇持退避三舍的態度,對他的比較全麵的認識甚至晚於法國的拉莫。近兩年來,在聽過了不少亨德爾清唱劇之後才發現,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愉悅的,還頗具雄性魅力,盡管他的戲劇中不少男主人公在當年都是由閹人男高音來演唱的,但其音樂本身卻是意氣勃發,沒有絲毫被“閹”過的痕跡。

隻要演唱和演奏得當,亨德爾的戲劇作品還是相當迷人的,這是我現在的觀點。而且,我一貫的認識也仍然沒有改變,即他的清唱劇比歌劇要更出色。在本文中,我將以自己的收集為線索,介紹自己對亨德爾清唱劇的認識過程。

《以色列人在埃及》(之一)和《彌賽亞》

說來有些不可思議,我聽的第一部亨德爾的聲樂作品是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彌賽亞》。這恐怕與我收集唱片的方式有關,我幾乎從來不通過唱片介紹類書籍的推薦去購買唱片,而是一直參考一本音樂曆史和一本音樂欣賞的書籍及《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來選擇自己想要聽的曲目。那本音樂欣賞的書在每一章節後麵都附有建議聆聽的作品,它推薦的亨德爾聲樂作品就是《以色列人在埃及》,並且對這部清唱劇的特色做了簡要的說明:“含有三個部分的清唱劇。與大多數的亨德爾清唱劇不同,本劇的獨唱充實了占主導地位的合唱。特別引人入勝的是關於鼠疫的描寫。”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上則說這部清唱劇“以其壯麗的雙合唱隊而聞名”。

看了這樣的評論,自然會受到**。當時,我首先找到了一版馬克拉斯在1970年指揮英國室內樂團和利茲節日合唱團錄製的這部清唱劇,並懷著非常興奮的心情連續聽了好幾遍,富於個性化的獨唱與壯麗輝煌的合唱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也使我對這部清唱劇始終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不過,後來我發現這一版本竟然隻有兩個部分(“出埃及記”和“摩西之歌”),而我那本音樂欣賞的書上明明說是三個部分,想來肯定是所用的曲譜不是全版的,那麽缺少的那個部分是什麽呢?於是,我又開始了自己的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