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巴托克
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作曲家,我一向都是盡量全麵地收集其作品,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也是其中之一。這位兼具民族主義與現代主義特色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始終令我十分感興趣,盡管我並未收集他的每一部作品,但卻已經涉及他創作的最重要的幾個方麵:管弦樂、室內樂、鋼琴曲和舞台作品。
關於巴托克,國內的介紹其實並不算多,這位集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與民俗學家於一身的藝術家,在此三個領域都成就斐然。作為作曲家,他最獨特的貢獻在於開創了弦樂四重奏的“拱形結構”,在結構上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對稱,而且據研究表明,巴托克的許多作品還同古希臘和古埃及建築中的黃金分割比例吻合。作為一位鋼琴演奏家,他是技藝精湛的大師,李斯特等作曲家作品的權威詮釋者,並且還創作了很多傑出的鋼琴音樂。作為民俗學家,他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收集和研究民間音樂上,到匈牙利周邊地區收集了大量不為人知的和瀕於失傳的民間音樂,為保留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費盡心力。
巴托克生性耿直,甚至有些固執,他一生清苦,命運多舛,尤其是在政治風雲不斷變幻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遭受了很多的不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巴托克曾一度被卷進政治爭端,遭到來自於自己同胞的惡意人身攻擊。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巴托克出於對納粹的反感,拒絕去德國演出,這使得他後來在匈牙利處境艱難,1940年出於無奈不得不舉家遷往美國,並且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祖國,這造成了他內心巨大的孤獨和創傷。他在自己留下的遺囑中說:“匈牙利隻要有任何一個廣場或任何一條街道是以那兩個人(指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命名的,那麽這個國家的廣場和街道就都不能以我的名字來命名,而且所有公共場所內也都不能有紀念我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