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裏,法國既不像德國、奧地利那樣有著輝煌璀璨的交響樂,也不像意大利那樣有著非常流行的歌劇,然而,人們大都沒有留意到這樣一點,法國音樂在優雅的外表下麵,卻有著極強的開拓精神。回顧音樂發展的曆史我們將發現,開創了最早複調音樂形式的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樂派;創作了第一部完整的複調彌撒曲的是法國人馬肖(約1300—1377);貫穿文藝複興時代的著名的佛蘭芒樂派的最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法國,並且,這一樂派在其最鼎盛時期是以法國為中心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是一位叫德彪西(1862—1918)的法國人,引領了新的音樂風格。以德彪西的印象派為先導,整個世界的音樂隨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世紀上半葉,是一個音樂風格不斷變換更迭的時代,在世界樂壇上,法國的作曲家們差不多扮演著與奧地利“新維也納樂派”三位大師同等重要的角色。當時,德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主要有欣德米特(1895—1963)和奧爾夫(1895—1982),意大利主要有雷斯皮基(1879—1936),英國主要有霍爾斯特(1874—1934)、埃爾加(1857—1934)、沃恩·威廉斯(1872—1958)。而同時代的法國的作曲家,即使不算上德彪西,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在數量上也大致與德、意、英三國的總和旗鼓相當,而且在創作思想上也相對於這三個國家的作曲家們要顯得更前衛。我們可以列舉出這樣一份名單:拉威爾(1875—1937)、薩蒂(1866—1925)、魯塞爾(1869—1937)和“六人團”中的普朗克(1899—1963)、米約(1892—1974)、奧涅格(1892—1955),另外再加上丹第(1851—1931)和瓦雷茲(1883—1965)。
薩蒂、魯塞爾與“六人團”
在與德彪西同時代的法國作曲家中,人們最熟悉的恐怕要數拉威爾了,但是與德彪西、拉威爾同等重要的薩蒂,以及非同尋常的魯塞爾,並不為很多人所熟知,而對隨後出現的“六人團”,人們往往更是隻知其名。本文的目的,就在於通過我自己收集的上述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全景式地展示德彪西到梅西安(1908—1992)之間的法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