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光回轉:來自音樂之旅的幾個片斷

猶太風格的體現——發掘布洛赫的稀有之作

對瑞士出生、移居美國的作曲家埃內斯特·布洛赫的認識,通常人們僅僅局限於為大提琴和樂隊而作的狂想曲《所羅門》,然而寫出這麽好聽音樂的作曲家,他的其他作品會如何呢?這激發起我一向就很強的好奇心,於是便四處搜羅他的唱片,不久獲得三張,聽過之後發現,布洛赫的音樂幾乎都是以猶太風格為基礎的,並且,無一例外都有著感人肺腑的魅力,令人欲罷不能。

三張唱片分別是:《美名大師》,搭配以巴伯和沃爾頓的作品,喬舒亞·貝爾演奏小提琴,大衛·金曼指揮巴爾的摩交響樂團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海之詩》和《交響組曲》,奧利赫·克裏薩演奏小提琴,薩卡利·奧拉默指揮瑞典馬爾摩交響樂團演奏;《禮拜聖樂》,傑弗裏·西蒙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與Zemel合唱團演出,男中音演唱者路易斯·貝克曼。這是一些難得一見的作品錄音,從它們這裏,我對布洛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美名大師》

年輕的小提琴家喬舒亞·貝爾的這張以20世紀中的保守風格作品為重心的唱片,最吸引我的樂曲恐怕就數布洛赫的《美名大師》。說實話,如果不是為了這部作品,也許我就不會收集這張唱片了。

長久以來,人們很少關注《所羅門》之外的作品。其實用頭腦稍加分析,就會從這首大提琴狂想曲的風格中想象到布洛赫其他作品的樣子。實際上,為小提琴與樂隊(或鋼琴)所作的組曲《美名大師》,就是一部沿襲了前者風格的作品。

“美名大師”是猶太教對通曉上帝秘名而行神跡治病者的稱號。因此這部作品的副標題又為“哈西德(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生活的三個畫麵”。第一樂章“悔悟”源於原罪救贖的儀式,它以陰鬱的氣氛開始,引出一個傳統的猶太聖詠曲調,並且這一曲調貫穿三個樂章。第二樂章“即興”是一個狂熱的樂章,一首**的狂想曲,具有如洪流一般的、熱血沸騰的特性,是布洛赫最富於靈感的創作之一。末樂章“歡樂”將全曲引向光輝燦爛的、充滿挑戰性的結束,歌與舞的韻律中散播著樂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