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力與博弈:20世紀中美蘇三大國關係探究

(四)獨立自主的精神支柱——堅決頂住外來威脅與壓力的民族自尊心

一個國家要堅持獨立自主,除了物質力量,還要有精神力量。鄧小平同誌的著作和講話中無不浸透著這種思想。他說:“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19]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所謂“製裁”,他說:“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製裁。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係太大了。”[20]

對於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和光榮鬥爭史的中華民族而言,自信、自尊,從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流。但是封建沒落階級特別是100多年來半殖民地社會裏出現了那麽一些拜倒在洋人腳下的人。如果讓這種人的心態控製了人心,那是十分危險的。針對此點,鄧小平同誌處處以大無畏的浩然正氣激勵全國人民並且告誡人們從曆史的發展中,從我們從事的事業中汲取力量,他指出,“世界上最不怕封鎖、最不怕製裁的就是中國”[21]。“什麽威脅也嚇不倒我們。我們這個黨就是在威脅中誕生的,在威脅中奮鬥出來的,奮鬥了28年才真正建立了人民共和國。現在我們總比過去好得多。隻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22]他還說:“中國的特點是建國四十多年來大部分時間是在國際製裁之下發展起來的。我們別的本事沒有,但抵抗製裁是夠格的。”[23]是的,我們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鬥爭曆程和社會主義事業中獲得了最大的民族自信和自尊。而失去了這種自尊又將如何呢?蘇聯的例子不能不是深刻教訓。由於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影響下,把一場使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引向了社會主義自我毀滅的邪路,還有什麽社會主義的自信可言?記得1991年蘇聯解體前,蘇聯一些有識之士就曾針對蘇聯當時外交上的危險傾向提出了警告:“在蘇聯滑入深重危機的時刻,過分積極的對外政策舉動,使蘇聯較多地依賴於外部世界,較少的獨立自主,……蘇聯領導把本國的‘改革’變成了世界各國的大業,自我置身於這樣一種局麵,每走一步都擔心外國會對我們搞經濟製裁,擔心布什不來訪,擔心外國輿論對我們不理解。這就不得不唯美國和西方馬首是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