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萊克(1757—1827)是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1783年,布萊克出版他的第一部詩集《詩的素描》,1789年,第二本詩集《天真之歌》出版。1794年,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作品,詩集《經驗之歌》。
在《詩的素描》和《天真之歌》中,詩人是大自然、愛情與普通人生活的熱情謳歌者。在他的筆下,大自然呈現出豐富的形態,春天是天使的降臨,他與韶華大地構成情戀的關係(《詠春》),夏天使萬物繁盛,其性猶如赤紅的烈馬,熱烈、狂放(《詠夏》),秋天負載著金色的果實和成熟的美(《詠秋》)。他的以“歌”命名的一組詩歌,歌唱了美妙的愛情。《牧人之歌》《老牧人之歌》等詩作描寫英國鄉村普通人的遊戲與娛樂,其中歌唱的牧童,捉迷藏的孩子,甚至小鳥也是快樂的。
布萊克1794年完成的《經驗之歌》,把“經驗”——現實的煩惱和痛苦——納入了詩歌的表現範圍,因而現實感和批判色彩增強。但詩人並沒有沿著現實批判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而是把“天真”與“經驗”、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理解為人類靈魂中兩種對立狀態,繼而又把這種對立發展成為“創造力量”和“吞噬力量”的對立。他認為這種對立並不意味著彼此否定,世界萬事萬物相反相成,在對立統一中存在,“無對立則無進步”,因而對於人類生存都是必要的。《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同名、同題材、同主題的詩處處體現了這種對立:幼童的歡樂和幼童的痛苦的對立,盛開的鮮花和衰敗的玫瑰的對立,羊羔與老虎的對立,上帝的形象和人類畫像的對立……這種精心設計的對立滿足了布萊克的哲學玄想,但現實的苦難被他如此解釋,其進步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倫敦》描繪了倫敦地獄般的圖景:每一張臉上“都浮現著衰弱”,孩子們發出“驚恐的啼叫”,兵丁們在“歎息”,妓女在“詛咒”,教堂“汙黑”,“鮮血飄下宮牆”,有重要的現實批判和認識價值。《老虎》有著豐富的思想寓意。它描寫了虎的形體乃至智力的創造過程。布萊克筆下的虎,並非自然界中普通的動物,它無疑是某種奇跡,代表了一種非凡偉大的力量。詩人用強有力的問句,鏗鏘有力的節奏,歌頌了這種震懾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