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概論

第三節 作家與外部環境

作家作為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其主體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個人因素在文學創作活動中起絕對性的作用,作品是作家的創造之物,可以說,是作家賦予了作品生命。中國文學傳統中對於作家的先天稟賦頗為看重。在魏晉時期,文學創作與作家個性之間的聯係成為談論文學的一種特別重要的方式,如曹丕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而且“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論·論文》),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文氣論”。所謂“氣”,就是指人的天賦才情,這是作家與生俱來的東西,會影響作家的作品,並能使之與另一作家的作品區別開來。但中國文學傳統並沒有誇大先天稟賦的作用,而是認為作家的天賦必須要結合後天的學習,才可能產生真正優秀的作品。中國偉大的理論家劉勰一語道出了文學創作的先天和後天同等重要的秘密:“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文心雕龍·體性》)據此,作家的“才”“氣”是先天生成的,但“學”“習”卻是後天的行為,是作家之可能成為作家所仰仗的必由路徑,否則就如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如不“使學”則必然會“泯然眾人”。由此可見,除了個性和天賦之外,一位作家要想寫出優秀的作品,必須要與後天環境發生聯係。

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韋勒克在其與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將文學研究分為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他們將文學作品的具體存在形態、語言特點、文體研究、文學類型等直接與文本發生聯係的層麵歸為內部研究,而將從創作者生平研究、心理研究、社會學研究、思想史研究等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研究歸為外部研究。這一著名的劃分不僅為我們研究文學作品提供了基本視角,也為我們掌握作家的先天因素與後天條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便利。外部環境,主要由如下要素構成:作家成長過程中由出身、學習、經曆等構成的個人環境,作家所屬的由民族文化傳統、文學傳統和文化實踐所構成的文化環境,作家所處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作家所處的由文藝風氣、社會心理、文學機製等要素構成的社會環境。當然,我們不能將作家與外部環境歸為某種機械而單一的聯係,相反,應該看到作家同以上種種外部環境的關係呈現出錯綜複雜但又相互關聯的特點。我們認為,無論是個人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一位成功的作家總是上述各要素合力塑造的結果。出於行文方便,本節將分別敘述作家與個人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