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意象?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古今中外大家的意見不盡相同。台灣詩人餘光中有篇《論意象》,專門給意象下了一個定義:“意象(imagery)是構成詩的藝術之基本條件之一。我們似乎很難想象一首沒有意象的詩,正如我們很難想象一首沒有節奏的詩。所謂意象,即使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2]
關於意象問題的討論中國古則有之。《周易·係辭上》從哲學的角度談到了意與象的關係:“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後來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對意與象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做了更加透徹的闡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這兩段話中的“象”雖然都指卦象,但是它們所討論的意與象的關係顯然具有普遍意義。此後,東漢王充的《論衡·亂龍》篇、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又分別提到過“意象”一詞。到了唐代,“意象”這一術語已經較多地出現在詩學理論著作中,如王昌齡的《詩格》中雲:“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到了宋代、明代,“意象”一詞得到了廣泛使用,學者們往往也用意象這一美學概念來評價詩歌作品。現代學者們的意象概念似乎是從國外引入的,意象派是20世紀初在西方詩壇興起的詩歌流派,人們喜歡引用意象派詩人龐德給意象所下的定義:“一個意象是在一刹那時間裏呈現理智和情感的複合物的東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