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第二節 相關問題概說

作品在曆史長河中漂泊,不同時代的讀者不斷地參與到與作品的“對話”中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發出者→接受者的關係,而是意義以及意義的仲裁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在第一章“文學與文學理論”中,已經簡略地論及讀者“體驗說”。本章所談的文學接受,並非局限於狹義角度的西方接受美學,而是從中西文學理論的共通之處來談文學接受。從廣義角度而言,“文學接受”是指一種以讀者為主體,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的積極能動的閱讀活動。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引進了德國文學批評的新理論“接受美學”。正如童慶炳先生所言,“那時我們覺得這理論真新鮮,真是一種‘原創性’的新發現。多少年過去了,我發現‘接受美學’就其思想而言,在我們中國‘古已有之’,接受美學的思想幼芽產生於中國”[1]。其實,縱觀中西文學理論,讀者都沒有被批評家所忽視,隻不過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理論更加刻意地強調和突出,其地位驟然上升,成為文學批評的重心和中心所在。

文學接受主要研究三個領域:處於潛在狀態的文本、閱讀中的文本(即文本與讀者的交流過程)、文本的傳達結構(即文本與讀者發生相互作用的條件),並且這三個方麵的研究在作品與讀者雙向作用的考察中得到統一。

文學接受的發生及整個過程,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現象。由於篇幅的限製,我們討論的重點將是描述文學接受的大致過程,同時涉及接受過程中的種種心理機製及相關問題。

[1]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96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