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二、文學接受的過程:讀者對作品的“具體化”

作品就存在於文本和讀者之間的往複交流的過程之中,而讀者實現作品潛在功能時,會同時受到這種潛在功能的影響。

如前所述,文本的召喚隻是文學接受的準備階段,“理想的讀者”隱身而退,“真正的讀者”應“聲”而至,才是文學接受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召喚結構的內部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和未定點,誘發讀者反應的潛能,英伽登甚至認為,文學作品在被閱讀前隻是一個由許多潛在的不確定因素構成的“圖式化結構”,是一整套“綱要”,其構成要素大部分都處於潛在狀態,等待讀者具體的閱讀,它還算不上真正的作品,也不是審美的對象。

1.不定點和空白

如果一部文本的意義已經完全確定,文學接受與交流的動力就會大幅度削減。文本的不確定之處越多,越能激發讀者的參與——除非這種不確定性超過了一個極限,以至於讀者無法解讀作品的基本含義。英伽登說:

文學作品描繪的每一個對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著許多不定點,特別是對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繪。[1]

“不定點”(spots of indeterminacy)並非存在於現實的客體之中,它是文學作品作為再現客體的重要特點,文學作品充滿“不定點”,它雖然是不確定的,但是意義無窮無盡,需要讀者來填充,作品才算真正由此完成。

存在於由藝術作品“圖式化了的方麵”組成的係列之中的間隙;但是,空白則用來表示存在於本文自始至終的係統之中的一種空位(vacancy),讀者填補這種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2]

伊瑟爾的“空白”(空位)概念相當於英伽登的“不定點”。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沒有說明哈姆萊特的身高和體形,這就是作者留下的“不定點”和“空白”。作為讀者,鍾惺之所以每一次閱讀《詩經》的體會與感受都不同,這與《詩經》廣泛運用比興手法有關,比興所營造的意象非常靈活,未定點和空白點很多。王夫之在評論袁宏道《柳枝》時說:“謂之有托佳,謂之無托尤佳。無托者,正可令人有托也。”在這裏,王夫之也涉及接受美學所說的“空白點”和“召喚結構”,如果作者創造時沒有寄托,給作品留下的不確定性與空白正好可以“令人有托”,正好讓讀者來填補空白。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這種對文本空白的填充是一個反複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