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評界說及其屬性
孔子評《詩經》、司馬遷評《離騷》、王國維評《紅樓夢》、李長之評魯迅等,都屬於文學批評。無論是用言談和演講,還是論文和著述,文學批評都意味著對特定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等文學現象作具體的分析、闡釋和評價,包括對與這些文學現象相關的其他現象作具體分析和評價。
1.文學批評與文學活動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中參與文學運動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活動的參與要素,它具有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和輿論勢力,批評家的觀點會以各種方式為文學活動的各方麵各環節所吸納。對於某種文學潮流的興衰而言,文學批評的作用至關重要。批評作為宣言書、論戰文或宣判書,在文學運動或浪潮的演化過程都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文學批評對讀者的閱讀和鑒賞具有指導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而且可以幫助讀者選擇和鑒別作品,建構富有滋養的文學經典序列。對於個別作家而言,文學批評的作用更為明顯。正是由於批評家的慧眼和發掘,一些作家得以從紛繁的文學世界中脫穎而出,其作品為世人欣賞。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於別林斯基,福克納之於考利,羅伯-格裏耶之於羅蘭·巴特,前者原先都是默默無聞的新生小輩或全新叛逆,都是在當時批評家的鼓勵、教益和提拔之下,得以成長起來的。
有幾組概念值得區分。首先是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文學接受是讀者麵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並加以填補、創造或破解的種種活動的統稱,通過接受,文學文本現實化,並產生審美效能和社會功用。文學批評是讀者接受活動的一種形式或接受活動整體的一部分。一方麵,文學批評具有文學接受的一般性質,必須建立在文學閱讀和文學理解的基礎上;另一方麵,文學批評又更看重其對文學作品的意義價值和文學現象變化的揭示與表達,更重視基於批評自身的立場基點和內在理路。其次是文學批評與文學鑒賞。一般來說,鑒賞注重對作品的情感參與和理解,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因而更具審美享受意味,而批評更多地具有科學研究的意味,它要求從一定的理路和邏輯去感受、理解作品,並做出盡可能恰當的客觀評價,從而實現作品的廣泛社會價值(包括審美價值在內)。鑒賞是批評的基礎,批評則不僅是鑒賞的提高,也是對鑒賞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