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個人都進行文學創作,但每個懂生活的人都可以批評、分析和評價文學。從理論上講,即便沒有機會或不準備發表,隻要閱讀文學作品,總會形成有自己個性的、獨到的思路和見解。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人們往往有千言萬語或各種想法,卻不知從何說起,或最後隻是人雲亦雲。因此,借助一些批評思路,理解文學可以更深入,表達見解可以更充分,從而凸顯評論者的個性。現代以來,文學批評不僅形成各種各樣的類型,更使批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1.文學批評的類型
法國文學批評家蒂博代(A.Thibaudet,1874—1936年)認為,文學批評主要有三種類型,即自發的批評、大師的批評、職業的批評。自發的批評就是即時的批評,主要指報刊文學記者的批評;大師的批評,主要指公認的作家的批評,如雨果對莎士比亞的批評;職業的批評,主要指大學、研究院等學術機構中教授和學者們的批評。[1]現在看來,他對批評形態的界定現在還沒有過時,這裏根據當代文化的具體分工,分成如下三種批評形態:專業類批評、新聞類批評和文化類批評。專業類批評是對文學現象和作品的及時感悟和技術評點,多出於各類作家、職業批評家或文學管理機構的官員,他們的言說在文學圈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因為他們不僅能從專業技術角度評價文學作品,而且掌握著文學評價係統,如文學頒獎的權力,而這種權力製約下的頒獎有可能給文學作品帶來巨大的市場或商業前景。新聞類批評是現代傳媒社會中獲得急劇擴展的批評形態,主要指各種大眾傳媒上經常出現的文學動態、作家訪談和公眾評論等新聞、訪談、逸事與批評的雜糅形態。這種批評多出於媒體編輯、記者或職業撰稿人,往往投合和左右普通公眾的好奇心,成為數量最廣大讀者的“文學閱讀指南”。在現代社會,由於包括各類“論壇”“爭鳴”和“書評”的“副刊”在各媒體版麵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功能。通過觀看、報道和言說文學,大眾的日常生活得以點綴,壓力得以舒解,情緒得到宣泄。因此這種媒體批評實際上對於公眾的輻射力相當廣泛,而且往往具有控製力。文化類批評是指研究機構或高等院校裏的人文學者對於文學作品和現象的學術觀察,主要體現為學術專著和批評論文。由於這種批評往往沉浸於文學史的梳理,有意無意地與最近的文學現象保持距離,或者隻是偶爾點評一二近期作品,其批評術語、言說思路和評價指標又帶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曆史性,所以,常常被百姓大眾譏以“象牙塔”“脫離群眾”,被作家們批評為脫離“創作實際”“讀不懂”。事實上,這類批評的讀者對象往往是針對進入高等教育體製的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具有相當文化素養和趣味的其他各種讀者,他們其實也是數量不小的“文化大眾”。同時,麵向文化大眾的文化類批評在經過文化大眾的理解和轉譯後,可能也可以間接地滲透到日常大眾的閱讀、新聞批評和專業批評之中,發揮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