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抵抗的危難時刻,美國為什麽不能立即作出援助英國驅逐艦的決定呢?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對英國的抵抗能力極為懷疑,不願再向英國提供更多的軍事物資援助。羅斯福的2名主要顧問駐法大使威廉·布利特和駐英大使約瑟夫·肯尼迪,都對英國的前途懷有灰溜溜的失敗主義情緒。布利特是熱烈的親法派,他認為英國出賣了盟友,因為丘吉爾拒絕把皇家空軍的最後一批戰鬥機派往法國。肯尼迪則再三反對總統做法,認為這是“在盟國必敗無疑的一場戰爭中自討苦吃”[28],他在6月14日給政府的電報中明確表示,他認為英國是處於一種“幾乎沒有希望取得勝利的可怕時期裏”[29];而羅斯福本人當時也曾說過,英國僅有“1/3”劫後餘生的機會。[30]由於法國戰敗求和,美國公眾對同盟國獲勝所抱的期望更是一落千丈。6月末,隻有近1/3公眾認為英國將取得勝利,讚成擴大援助同盟國的人數在3周內幾乎減少10%,而像首次飛越大西洋的英雄查爾斯·林白(Charles A.Lindbergh)以及休·約翰遜將軍(Hugh S.Johnson)這樣的孤立主義領袖們,在全國無線電廣播中則讚許這種論調——援助英國就可能迫使我們參加一場我們不準備打的戰爭。約翰遜說,總統的政策是“不顧一切地拿命運進行賭博”[31]。
第二,孤立主義占優勢的國會反對向盟國提供軍事物資的援助,特別是通過立法權阻止政府把驅逐艦租借給英國。盡管在歐戰爆發後,國會於1939年11月底修改了《中立法》,同意代之以“現金購貨,運輸自理”的新原則,但是當6月3日羅斯福的法律顧問同意先把“一戰”的“剩餘”軍用物資賣給私人公司,再轉售給盟國時,卻遭到了國會的強烈反對。當天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極力敦促羅斯福,不要讓其他國家得到任何能用於美國國防的武器。兩天以後,該委員會以壓倒多數否決了允許政府向同盟國出售現代化的飛機和軍艦的提案。[32]為此,羅斯福曾在當天沮喪地告訴內政部長伊克斯,即使是間接地把這些驅逐艦賣給英國,也需要國會的立法。[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