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ABC”參謀會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它是在美國尚處於戰爭之外,並一再強調不承擔義務的情況下,為最終打敗軸心國而與英聯邦進行多方麵合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兩國建立軍事同盟的最為關鍵的一步。《ABC—1協定》所確立的“先歐後亞”的戰略總原則,協調了兩國的全球戰略,成為以後指導美英兩國實際進行全球聯合作戰的基本戰略;它規定的具體軍事行動區域和行動計劃,為整個戰爭時期兩國的軍事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它製訂的對軸心國進行封鎖、空襲、外圍軍事襲擊,最後決定性地打擊德國的進攻政策,成為以後的戰爭一直遵循的路線;它的關於互派軍事代表團的建議也立即得到落實,為珍珠港事件後誕生的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工作奠定了基礎。[77]兩國之間相互交換科技與軍事情報的工作也積極地開展起來。[78]
由於《ABC—1協定》所預期的大多數行動是為美國將來成為參戰國而設計的,因此正如舍伍德所說,該協定所提供的實際情況給參戰前的美國提供了它從未有過的那種極高度的戰略準備。[79]這種戰略準備主要體現在3個方麵:
第一,從戰爭需要出發安排生產。參謀會談後,美國在全麵規劃生產方麵、全麵規劃《租借法案》的執行情況方麵,以及對軍用物資的分配方麵,這種戰略準備都發揮著遠較以前高得多的效率。隨著《租借法案》的通過和參謀會談的結束,美國政府在1941年春夏之際,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擴大了重要原料的生產,加速建造船舶和重型轟炸機。8月28日,羅斯福總統建立了“供應、優先權和分配委員會”,以此作為整個防務計劃的決策和協調中心,以再度經過改組的生產管理局作為其執行機構,以“先歐後亞”的原則建立了優先分配製度。為了長期的戰略要求,政府製訂了“勝利計劃”[80],修訂美國的生產計劃,為工業特別是軍工生產規定生產目標,並對民用消費品生產實行大量削減,使民用工業向戰時工業轉變。[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