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91章 經學(32)

《春秋》備紀年時月日,《尚書》往往有年有月有日而無時(唯“秋大獲”一句紀時,其餘不見),其紀年月日,又無定例。如《書序》:“唯十有一年,武王伐殷。”此所謂“十有一年”者,以文王受命起數,非武王之紀元也。紀年之法,苟且如此,即為未有《春秋》編年之法之故。

今人以為古聖製禮作樂,必無不能紀年之理。其實,非唯周公未知紀年之法,即孔子亦何嚐思及本紀、世家、列傳哉!太史公《三代世表》謂“餘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牒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可見史公所見周秦以前書不少,而紀年各不同。

今觀《竹書紀年》(七國時書),自黃帝以來,亦皆有年數。而與王孫滿所稱“鼎遷於商,載祀六百”之言違異。此為古無紀年之作,後人據曆推之(戰國時有六家曆,《漢書?律曆誌》所雲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是也。《藝文誌》“春秋家”有《太古以來年紀》二篇,當亦此類)。各家所推不同,故《竹書》所載與古語不符也。

太史公不信譜牒,故於三代但作《世表》,共和以後,始著《十二諸侯年表》。《大戴禮?五帝德》稱宰予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如當時有紀年之書,宰予何為發此問哉!劉歆作《三統曆》以說《春秋》,班氏以為推法密要,然周以前不可推。以古人曆疏,往往有日無月,不能以月日推也。

《十二諸侯年表》,始於共和元年。餘意《春秋》之作,即在共和之後。蓋宣王即位,補記共和國時事,而有《春秋》也。觀《十二諸侯年表》,諸侯卒與即位均書年,可見《春秋》編年之法即在此時發明者,於是厲王出奔,宣王未立,“元年”者,誰之元年乎?《春秋》以道名分,故書共和元年也。《墨子?明鬼》,曆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而始於杜伯射宣王事。前乎此者,但征及《詩》、《書》而已。可見宣王以前無《春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