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97章 經學(38)

《轂梁》下筆矜慎,於事實不甚明了者,常出以懷疑之詞,不敢武斷。荀卿與申公皆傳《轂梁》,大抵《轂梁》魯學,有儒者之風,不甚重視王霸。公羊齊人,以《孟子》有“其事則齊桓、晉文”之言,故盛稱齊桓,亦或過為偏護。何休更推演之,以為黜周、王魯、為漢製法諸說,彌離《公羊》之本義矣。

《公羊》後師有“新周故宋”之說。《公羊》成十六年傳:“成周宣榭災。外災不書,此何以書?新周也。”夫豐鎬為舊都,成周為新都。《康誥》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召誥》曰:“乃社於新邑。”《洛誥》曰:“王在新邑烝。”“新周”猶言新邑,周不可外,故書。義本坦易,無須曲解。“故宋”本非《公羊》家言,《轂梁》桓公二年傳:“孔子,故宋也。”孟僖子稱孔子聖人之後,而滅於宋。《轂梁》亦謂孔子舊是宋人。新周、故宋,截然二事,董、何輩合而一之,以為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此義實《公》、《轂》所無,由董、何讀傳文而立。

至文家五等、質家三等之說,尤為附會。《左氏》言,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公羊》亦雲:《春秋》伯、子、男一也。申之會,子產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魯語》,叔孫穆子言諸侯有卿無軍,伯、子、男有大夫無卿。據《周官》,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即謂公一等,侯伯一等,子男一等。至春秋時,則伯、子、男同等。此時王新製爾。若去素王改製,則子產、叔孫穆子皆在孔子修《春秋》以前,何以已有伯、子、男同班之說?仲舒未見《左氏》,不知《公羊》之語所由來,乃謂孔子改五等以為三等,為漢製法。其實漢代隻有王、侯二等,非三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