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怍”是愧疚、臉紅、害羞之義。孔子說,如果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大言不慚,吹牛的時候不臉紅、不羞愧,想要把事情辦好,會很難。
有人總是習慣說大話,將事情考慮得很簡單,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中。比如我早期創業時,開了一家小公司,一位職業經理人對我說,如果按他的規劃和部署,我什麽都不必操心,公司的一切都能好起來,且實現連年增長,等等。當時我沒有經驗,他設想的圖景令我很向往,我就聘請了他。結果,他在公司似乎“水土不服”,費盡心思,卻勞而無功。
這種對某件事情過於樂觀的情況,往往發生在缺乏足夠實踐經驗的人身上。一個人沒有親身經曆過某件事情,就不知道其中的困難,缺乏敬畏之心,所以才會輕易地講出“容易”二字。
當一個人把話說得太滿時,就很難把事情做好。我們在遇到習慣於大包大攬、愛誇下海口的人時,一定要小心。
孔子喜歡剛毅木訥的人,不喜歡愛說漂亮話的人。他所欣賞的人,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舉個例子,曾國藩打仗很有經驗,但他並不算取巧,而是“結硬寨,打呆仗”。他的軍隊簡直就是個工程隊,攻城之前總是會挖溝。比如,要攻下一座守備嚴密、城牆堅固的城是很艱難的,部隊在城外駐紮時,隨時可能被偷襲。曾國藩吃過很多次虧,得出了經驗:攻城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在城外再修一道圍牆,並且要挖大溝,有利於藏身。曾國藩的原則是,他雖然在地理上沒有城裏有優勢,但他也得把自己保護起來,讓別人無法偷襲他。等到他施工之後圍城,不用進攻,隻需斷了對方的供給,便可兵不血刃。
“結硬寨,打呆仗”這個笨功夫,聽起來沒啥技巧性,但真的容易嗎?如果有人說,原來打仗這麽容易,那就是毫無軍事經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