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中,孔子經常和學生討論什麽是君子,什麽是仁。這都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但這兩者之間並不能畫等號。孔子認為,君子之中也有不仁的人,君子和仁者之間是有差距的。
雖然君子中也會有不仁的人,但是小人中,卻沒有一個達到了仁的境界。這是孔子的評判。
“君子而不仁者”,就是君子猶未能被稱為仁,沒有達到仁的境界,還有修煉的空間。舉個例子,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他基本上到達了君子的境界,但是他孤僻,脾氣大,情緒偶爾不可控,他就是“君子而不仁者”。
關於“未有小人而仁者”,這部小說中也有很典型的例子,比如歐陽克、歐陽鋒,這樣的小人就無法觸碰到仁的境界。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麽?君子雖然尚未到達仁,但至少在同一個方向,隻是境界不同;小人則是背道而馳,離仁越來越遠。
餘秋雨先生受邀至“樊登讀書”講《中國文化課》這本書時,提到他對小人的體會,總結了小人的三個特點。
第一個:見不得別人好,別人好了他就失落、生氣。
第二個:樂於製造麻煩。無論給大家添多少麻煩,他都不在乎,甚至有的小人寧願費天大的功夫,也要將別人的事情攪黃了,損人不利己。
第三個:辦壞事的效率特別高,特別擅長謀劃不義之事。
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小人的方向正好相反,他們不願意成人之美,不希望跟大家和諧相處。
小人中能出現仁人嗎?孔子說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方向選錯了。
君子達不到仁者的境界,但是君子至少在大方向是正確的。希望我們都能選對方向,哪怕最終達不到仁者的境界,也能讓自己的人格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