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愛之,能勿勞乎”,愛一個人,能不讓他去努力工作嗎?比如,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就會讓孩子好好工作,勸勉他勤勞。如果“愛而勿勞”,就是愛一個人,卻不為他計深遠。古人把這叫作禽犢之愛,是指愛子女而不讓他們磨煉,就像鳥獸對幼崽那樣,是不理性的,沒有做長遠的考慮。
“忠焉,能勿誨乎”,如果你真的忠於一個人,你能夠不去勸他嗎?你會用善言來教誨他,去勸勉他。比如你侍奉君主,忠誠於他,你就要直言犯諫,說出自己的建議。
關於這句話,根據說話對象的不同,有兩種理解方式。
“能勿勞乎”,你既可以理解成讓他勞,也可以理解成為他勞。
假如把說話的對象想象成國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愛你的國君,你能不為他努力嗎?你忠於你的國君,你能不為他謀劃嗎?
這樣理解,此處的“誨”是謀劃之義。
為什麽把“誨”解釋為謀劃的“謀”?李零教授考證,戰國時期的文字,“謀”的字形與“悔”非常像,所以很有可能在漫長的歲月裏演變成了今天的“誨”字。
假如你把說話的對象想象成你的學生、孩子、兄弟,這句話的理解就變成了——你愛他,你能夠不讓他去工作、去磨煉嗎?你忠於他,難道不應該教誨他嗎?
“誨”有可能是悔,也有可能是謀。古書在抄錄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小的筆誤,這個是難免的。因此,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講得通。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兩種理解方式對我們都有正麵的幫助,無論是麵對領導,還是教育子女、學生、後輩,都可以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