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孔子對管仲的欣賞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這是孔子對三位名臣的評價。

有一個人問孔子,子產這個人怎麽樣。

孔子說,子產是個惠人,也就是子產惠施於民,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

孔子很稱道子產。有個故事可以說明子產的德行。當時有個地方叫作“鄉校”,即鄉人聚會的場所,很多人在此討論政事。有人跟子產提議要把鄉校拆毀,避免是非。子產拒絕了,他認為把這個地方留下來讓大家各抒己見是沒有問題的,他在管理國事的過程中,本來就廣開言路,對大家的意見非常包容。

對此,子產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

子產認為,對於大家議論的事情,如果是對自己的政策表示讚同的,他就繼續推行;如果別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就修改。鄉校於他而言不是是非之地,而是教會他把事情做對、做好的地方。

子產態度開明,追求言論的開放,孔子很欣賞他。

接著,對方又問子西如何。子西是楚國的令尹,是楚昭王複國的功臣,但是後來死於戰亂之中。子西跟孔子之間還有一個小過節,據說楚昭王曾經想把孔子請到楚國,卻被子西給阻止了。

當問到子西的時候,孔子說:“這個人……這個人……”孔子顧左右而言他,沒有對子西做出評價。

接著,對方問管仲。孔子說:“人也。”

“人”和“仁義”的“仁”可以互換。孔子很少說一個人達到了仁的境界,他說管仲可以算是仁。為什麽管仲“仁”?因為他“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這句話有個故事背景。管仲把伯氏家族在自家的封地,也就是駢地的三百戶收回來,使得貴族伯氏隻能吃糙米飯,生活水平大幅降低,但是伯氏“沒齒無怨言”,至死都沒有說過管仲的壞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管仲強悍,他的鐵腕政策嚇得對方隻能禁言。我覺得不像如此,一個人恐嚇對方,對方不再鬧事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真正做到無怨言是很難的。被人恐嚇了,多少會抱怨一下。管仲再有政治手腕,也不可能堵住伯氏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