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公叔文子與自己的家臣僎“同升諸公”,也就是一起被提拔。
孔子聽到之後,說“可以為‘文’矣”,意思是公叔文子配得上“文”的諡號。
諡號對於古人有多重要呢?在古代,諡號是在一個人逝去之後,對他用最精練的文字進行的蓋棺論定,而且有嚴格的禮製,不能亂來。舉一個例子,範仲淹的諡號叫範文正公,歐陽修叫歐陽文忠公,蘇東坡叫蘇文忠公,他們三位的諡號都是兩個字,即在“文”字後加一個“正”或者“忠”。歐陽修去世的時候,關於到底是給一個字還是兩個字就討論了好幾年,因為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單獨一個“文”字屬於第一級的諡號,是表達非常高的褒獎,而“文正”“文忠”則稍低一個層次。真正能夠以“文”字為諡號的,在他們那個時代隻有王文公,就是王安石。
公叔文子的諡號是“文”,這是表達對他極高的讚頌,意味著他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寬宏博厚的德行。
他為什麽能夠配得上這個諡號?孔子通過“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這件事就能夠看得出他的氣量。他願意把自己的家臣舉薦出來,與自己一起於朝堂之上並肩而立、平起平坐。孔子認為,就衝這一點,他就值得稱頌。
我們觀察一個管理者的胸懷,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能不能接受自己的下屬與自己並肩,願不願意將下屬舉薦出來,甚至是否樂意看到昔日的下屬超越自己。對大多數人而言,如果下屬超越自己,會產生深深的失落感。
怎樣的領導者能夠做到像公叔文子一樣?他一定要有大公無私、一心為公的品質,不在乎自己的麵子,不在意別人的諷刺——“你的下屬超過你了,你還在原地踏步”。在他看來,能幹的人被提拔、被重用,是國家之福、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