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是孔子的學生,叫顓孫師。一般情況下,在《論語》中看到“師”,往往就是指子張。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令尹子文”指楚國的宰相子文,“三仕為令尹”,就是他三次被選為宰相。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為宰相,麵無喜色;後來,他三次被罷免,也沒有慍色,不生氣。三起三落對他影響都不大。
一個人如果突然被罷免了,交接工作的時候有可能裝病,有可能故意不配合,說“我不知道,你問秘書,我不清楚”。職場中,很多人在交接工作的時候都不太願意配合,甚至故意製造麻煩,給接任者留下爛攤子。
而令尹子文雖然三次被任命成令尹,又三次被罷免,但每一次交接工作,他都能做到“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將自己之前做的工作事無巨細地交代給新被任命的官員。子張認為他境界很高,就問孔子“這個人怎麽樣”。
孔子對令尹子文的評價是“忠矣”。他能夠做到忠誠,能夠認真地對待自己負責的事情。忠是愛國,忠是認真對待自己的崗位。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這是孔子承認的。
子張接著問:“仁矣乎?”在這裏我們看到,孔子的學生是多麽想挑戰“仁”的境界,幾乎將“仁”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最高標準。大家都想問,哪個人達到了仁的境界,誰是楷模。所以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