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夷和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兩人先是在紂王的手下做臣子,後來覺得紂王太暴虐,就去投靠了周文王、周武王。
武王伐紂等於是反叛,兩個人拉著周武王的馬頭勸阻,可周武王執意伐紂。滅掉了商紂王以後,伯夷、叔齊非常不高興,不食周粟,也就是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兩個人餓死在首陽山之上,這是古代的清者。
當別人評價某個人,說他很清時,就經常會引用這個典故。
孔子點評伯夷、叔齊,說這兩個人“不念舊惡”,就是過去得罪過他的,他們不會耿耿於懷,過去了就過去了。
“怨是用希”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這兩個人自己產生的抱怨會少很多;第二種是,怨的對象是伯夷和叔齊,意思是,埋怨他倆的人會越來越少。
我認為應該是第一種解釋,伯夷、叔齊內心的仇怨會少很多。因為在其他章節裏,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這兩個人如何,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想做一個好人,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幹嗎要埋怨呢?這句話中,“怨”的主語就是伯夷和叔齊,所以我認為,此處“怨是用希”的主語依然是伯夷和叔齊。孔子在教大家怎樣才能夠不生怨恨,怎樣才能夠不天天糾結。
《心的重建》這本書講到,我們過去受過的一些傷,比如被別人欺負,或者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可能會在我們心中不斷地反芻。心理學上的反芻,是指每過一段時間就想起這件事,感到難過和痛苦,這件事仿佛是我們的一個心理漏洞,我們很難掙脫它。如果這個傷害是在童年造成的,很有可能你根本想不起來,但是它進入了你的潛意識,在無形中左右著你的命運,讓你總是在同類事情上栽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