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三月不違仁:維持仁的境界,有多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在《論語》當中,我們常聽到孔子說“不知其仁”,幾乎對所有人,他都不敢判斷對方是否仁。孔子最確切地認為還算符合“仁”的人就是顏回,他說“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的境界真的很高,連續三個月都能夠始終處在仁的境界中。“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他的人,能保持十天半個月在仁的狀態也就很好了。

這是孔子對顏回極大的褒獎。令大家深感疑惑的是,一個人在什麽樣的狀態下,才能算作“不違仁”呢?我個人想到了如下幾點,這幾點一天之內能做到都夠嗆,比如,平和、淡定、喜悅、聰明、關愛、有行動力。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最好的狀態,可能就是在這樣的狀態裏:能夠自我批評,卻不會妄自菲薄;勇於進取,但不會利欲熏心。

想想看,我們在生活中有多少挑戰、多少**,會把我們從仁的狀態中拽出來?困難、挫折、物質**、毀譽稱譏、名韁利鎖、權牢情關……無數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動搖,無法維持仁的境界。

但是,顏回能夠做到不為所動!

我們都會有“仁”的時刻,比如看到一本價值觀比較正麵的書,聽了一堂關於自我成長的課,當時我們都能夠做到內省,發誓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然而,往往不到兩天,就又“打回原形”了。

有的父母看了我的一本著作,叫《陪孩子終身成長》,裏麵說要無條件地愛孩子,要以終身成長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錯誤。可能合上書的那一刻,他們覺得自己狀態很好,可一回家發現孩子兩位數加減法總是算不對,就一股怒火冒出來,馬上就“違仁”了。

三月不違仁,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們曾在《裏仁》提到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他希望自己時時刻刻都處在仁的境界中,能夠心懷愛意地關心自己、關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