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們聽後,紛紛點頭稱是,心中對朱祁鈺的敬意更甚。
朱祁鈺送走了幾位寒門子弟,又挑了幾個出身顯赫名聲清白的學子上門,反倒是出身富貴之家的學子們眼界更狹窄,隻誇讚王府內的庭院精致,卻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
朱祁鈺心中暗歎,這些青年才俊若隻滿足於眼前的繁華,又怎能承擔起治國安邦的重任,直接敷衍了事送走。
於謙見狀,心中暗自思量,知郕王憂心國事,便上前詢問。
郕王見是於謙,便將近日朝中之事和盤托出,言及邊疆戰事吃緊,國庫空虛,民生多艱。
朱祁鈺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說道:“銀子都流向外頭了,哪還有餘裕來支撐邊疆的戰事和國內的民生呢?”
於謙聽後,沉吟片刻,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殿下,國庫空虛,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但若能開源節流,或許能緩解一時之急。比如,整頓鹽鐵官營,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同時鼓勵商賈貿易,增加稅收。”
朱祁鈺聽後,微微頷首,覺得於謙所言不無道理。
眨眼會試便結束,由禮部先把試卷糊名後遞上批閱,朱祁鈺第一次做考官,有些好奇古代的學子們學識如何。
先掃過第一張的試卷,朱祁鈺便被其中一位考生的字跡所吸引。
那字跡工整有力,筆鋒銳利,透露出書寫者深厚的學識和不凡的氣度。
他不禁細細閱讀起那篇文章,越看越覺得考生見解獨到,論述有理有據,心中暗自讚歎不已。
這樣的學子,定能在朝堂上大放異彩,另放一側。
可再往後翻,朱祁鈺發現試卷中的內容並非全都令人滿意。
有的文章雖然辭藻華麗,卻空洞無物;有的則觀點偏激,缺乏實際的治國之策,先不說八股,算術都難以自圓其說。
朱祁鈺頗感失望。他繼續翻閱,勉強找出了幾篇尚可的文章,但與先前那位考生的才華相比,顯然遜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