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71章 掛牌

冬至前夕,陳家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這不是哪一屆學院學員,也不是媒體記者,而是百村共建體係中最早獨立運營的一批村代表。

他們沒有統一服裝,也沒有手握公文包,而是背著文件袋、穿著沾了泥的棉大衣,從四麵八方趕來。吳凡從馬驛村騎摩托車走了兩天,張玉英一早就從龍虎村坐綠皮火車出發,張浩從甘肅帶著罐頭樣品,一路小跑進了陳家村祠堂的大門。

陳鵬飛一一接了他們,像迎親戚一樣,不說歡迎,隻說一句:“你們能來,說明這套路子真的不是靠喊出來的。”

這場不對外、不公開、也沒有媒體參與的閉門會議,被稱為“陳家村百村共建·節點自治聯盟發起會”。

會議的目標很簡單——陳家村準備正式從“製度輸出中心”退場,轉而構建一個多節點互聯、平台協調、自治分責的鄉村治理協作網絡。

“過去三年,是我們教你們;未來三年,是你們教彼此。”陳鵬飛在會議開場白中說,“我們不能永遠站在台上——這不是為了謙虛,而是為了製度本身能站得穩。”

張浩第一個發言:“我們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分賬,村民說,賬單比政府貼的公示還清楚。我心裏踏實了一點。”

他頓了頓,又笑:“但我們還是遇到問題。有一戶人家半年前退出了共田項目,結果年末要分紅時又想回來——我們有沒有資格拒絕他?”

吳凡接著說:“我們村就出現這種情況。我的做法是,訂一個冷卻期:退出後兩年內再加入,不能享受頭兩年紅利,隻能算新人。”

張玉英皺眉:“那會不會引發爭議?我們那邊老年人很看重‘情分’。”

“所以我們設了‘情分緩衝條款’。”她打開隨身的資料夾,抽出一張製度單頁,“比如說——退出戶如果是因病、因災,原小組全票同意可提前接納;如果是無理由退出,必須走兩輪議會協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