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飛看完,提筆寫了一行字貼在祠堂內壁:
“道路,不是樹立,而是鋪陳。”
“道路,不是樹立,而是鋪陳。”
這一行字貼上祠堂牆的那天,村裏的年輕人拍下了照片,發到“蜂窩會所”群裏,很快被各節點村接力轉發,甚至有人自發把這行字刻在自家村務公告欄上。
“我們以前總想著,能不能‘成名’,能不能‘立個樣’,現在才知道,這行字才是我們真正該走的。”
“讓人踩過去的路,才是真的有用。”
話是出自一個河南試點村的青年之口,說得沒聲勢,但在陳鵬飛聽來,已足夠振奮。
此後一個月,“百村協作體”進入第一次完整自循環周期。
係統調工24次,聯供訂單協調12批次,平台建議製度修正案8份,爭議協商個案處理4例,自主申請退出複製扶持階段的村莊增加至31個。
這意味著,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村,能夠在平台不幹預的情況下,獨立完成製度設計、製度實踐、製度優化三件事。
與此同時,蜂窩平台也在演化。
林璐璐帶著兩個年輕程序員,開始為平台開發“製度演化軌跡可視化”功能——
每一個製度都有“出生證”:誰提議的、共議用了多久、試行用了多久、在哪個村失敗過、在哪個村修訂成功、當前推廣情況如何,是否有分支、異化版本,版本差異點、適用場景……全都一目了然。
她說:“我們不是把村莊製度變成軟件,而是把它變成‘能互相看得見的邏輯圖譜’。”
“這樣才能讓製度不再靠講故事傳播,而是靠數據與行為軌跡傳播。”
到元月初,這項功能上線,正式命名為:
“共治雲圖”
上線當晚,張玉英打開自己村的製度圖譜,看到那條從“龍虎共田一號協議”演化成“簡約分賬製”的彎彎曲線,末尾還被標注“當前傳播節點數:5”,她一下紅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