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73章 新的開始

就在蜂窩平台宣布“第100個節點村——北嶺村正式接入”的當天,一封匿名舉報信,悄然送到了縣裏。

信中直指:陳家村“搞平台”“搞製度”,實則變相操控資源流向,甚至涉嫌“通過平台調度機製優先分配訂單、調工勞力”,擾亂了區域內的正常農業供需秩序。

更狠的是——舉報人還附帶了一張平台後台的截圖,上麵赫然顯示:陳家村在多個調度環節中處於“默認優先節點”,並曾在一起大米聯供事件中,先於其他村獲得信息。

“你們這是明著說‘去中心’,背地裏還是你們先吃肉。”

縣裏派了個工作組,連夜趕到了陳家村。

陳鵬飛正從山上下來,滿身泥點,迎麵撞上穿著製服的調查員,神色不變,隻淡淡一句:

“你們來得正好,村裏缺人審核‘製度流程數據’。”

調查員怔了一下,笑:“你這口氣,還挺硬?”

陳鵬飛看了他一眼:“這事如果屬實,我坐實問題;不屬實,我要平台上掛名道歉公告。咱們是搞製度的,不怕被查,就怕沒人管。”

當天晚上,蜂窩平台臨時召開協調會,龍虎村張玉英主持,直接開啟“平台公信力自查機製”,將整個平台過往一年內所有涉及陳家村的製度節點、調工路徑、分賬方案,全數公示。

這操作,把舉報人也給嚇著了。

他原以為這幫搞製度的,會找關係、打招呼、托人捂事,結果人家是光明正大地把賬本砸在桌上:“查。”

張浩當場在群裏發了一句:“咱陳家村要真暗箱操作,我第一個跟他撇清關係;要是被人造謠抹黑,我第一個衝上去把這事燒成平台淨化的祭火。”

平台氣氛,一下子被點燃了。

縣裏工作組本來準備做一周的調查,結果三天就查完了——所有的數據、流程、節點操作全有記錄,全程留痕,甚至連村與村之間的小額流轉清單,都能查到時間戳和經辦人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