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村的冬天,比往年更熱鬧。
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消息——
蜂窩製度被納入“省級治理創新直通車重點支持對象”。
什麽意思?
別人修路得等批文、挖渠得看審批、建集體廠房要跑三層部門。
陳家村隻要製度議案通過、流程走完、檔案上傳——可以直接開幹!
文件一下,整個陳家村炸了。
“咱這是要建廠?”
“不止!還有合作社分賬製度升級、青年村務輪崗試驗、村辦小學共育計劃全都能上了!”
“我們村現在是‘製度特區’了?”
張玉英當場掏出一張紅頭批文,在曬穀場上高聲念出:
“即日起,陳家村製度通過即視同小型政策試點程序合規,無需逐級報批,結果由平台反饋與監督組備案後自動生效。”
群眾都驚呆了。
“這是……把我們村的話,當政策執行?”
“我們說一聲,就能立規矩、分地、調賬、開項目?”
有人甚至激動得紅了眼眶:
“這要擱以前,咱寫製度就是給自己交代;現在——是給國家開道!”
爽點拉滿。
而就在全村沸騰時,陳鵬飛卻板著臉開了村務會:
“別高興太早。”
“他們給你刀,不代表你能舞。”
“刀落誰手、怎麽舞、能不能砍對地方,才是真正的試煉。”
眾人一怔:“什麽意思?”
陳鵬飛抬手一指:“打開後台,拉出‘未觸達群體製度滿意度’數據圖。”
林璐璐手速飛快,後台屏幕上浮現一條條紅線。
其中一條赫然顯示:
“15-30歲青年群體,製度參與度最低,製度信任指數連續三月下降。”
吳凡大吃一驚:“年輕人不信製度?”
張浩眉頭緊鎖:“這不對啊,製度給了他們代表權、輪崗機會、監督表格……怎麽還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