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82章 被忽視的草案

“我們自己罵出來、爭出來、哭出來的製度,你們說像玩?”

“我們當年搞共田製度的時候,還不是從‘分哪顆辣椒’吵起的!”

“現在他們說‘喂貓要不要搶飯’,你就說不正經?”

“他們關心什麽,就從哪寫製度,這才是‘自己治理’!”

張浩也頂上來:“我們現在不是在做模板!是讓製度有生命!”

“貓不是重點,分飯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知道怎麽讓規則開始寫!”

林璐璐幹脆調出數據甩過去:

“你們說《貓飯議案》不正經?那我告訴你——它投票參與率是93%,群眾留言368條,討論熱度全區第一。”

“而你們那套村委例行分賬製,年終公示點開率不到4%。”

“群眾不看你‘規矩神聖’,群眾看你‘規矩有沒有聽他們說話’。”

陳鵬飛坐在會議室,半天沒說話。

他看著那些青年製度頁麵,一個個帶著火熱討論、帶著爭議和流量,有的熱烈、有的稚嫩,有的離譜、也有的精準。

他忽然開口:

“你們都忘了,我們的製度,從哪兒起的?”

全屋安靜。

“我們從哪開始的?”

“是吵賬單,是分辣椒,是田誰種,是水誰挑,是牛棚誰鎖門。”

“我們不是從憲法起的,是從日子起的。”

“所以我支持他們,寫任何製度——隻要這製度來源於生活,哪怕是喂貓,哪怕是彈琴,哪怕是給村口土狗起名。”

“製度不神聖,製度是泥巴。”

“你不從泥裏挖,它就永遠不長腳。”

這句話被林璐璐剪輯下來,上傳蜂窩首頁,標題隻有四個字:

“製度是泥”

一夜之間,爆火。

評論數十萬,閱讀量突破百萬。

全國無數村莊的青年開始提交自己的生活製度草案:

•“如何評定村花不再淪為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