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第三代村民”,也是最早使用“製度軌跡圖”的人。
那一刻,副市長輕聲說:“他們是真的把‘規矩’當成一種本能了。”
……
回程路上,副市長留下一個決策口風:
“市裏將設立一個‘蜂窩機製市級接入實驗區’,首批六個村,由蜂窩係統與地方政府共同搭建雙軌機製——自治規則+法定接口。”
陳鵬飛點頭:“我們不怕對接,但我們怕格式化。”
“希望這個係統,進得了廳堂,不失了炕頭。”
副市長回看了一眼陳家村,道:
“你們從火柴變成了火炬,我們隻是來保證,這把火不被風吹滅。”
臘月二十三,小年剛過,陳家村收到一份正式文件。
紅頭、藍章,來自市裏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標題寫著——
《關於啟動“蜂窩機製市級接入實驗區”的通知》
文件內容明確:
選定六個鄉鎮下轄共計十五個村莊,試點“蜂窩製度+政府服務雙軌並行模型”。
其中,“蜂窩軌”繼續由村民自治協同推進,強調流程可視化、權責透明化;
而“政務軌”則由鄉鎮政府依托法定治理權限提供政策服務、監管支持、衝突仲裁與財政通道。
這項通知,意味著蜂窩製度第一次進入了“政策接口”狀態。
消息傳到蜂窩平台,各村反應不一。
有的拍手:“終於被看見了,我們這套不是‘民間試驗’,是真的能進製度框架。”
也有擔憂:“政務軌一插進來,我們這點子自由空間,還能不能保住?”
龍虎村提出第一個質疑:“我們以前出錯能改,是因為錯了也是我們自己的,現在要是政府批不下來,我們怎麽改?”
張浩也問:“我們貼在牆上的‘失敗表’,還允許貼嗎?會不會影響考評?”
平台上,一時間討論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