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七天,省政研室出手,發布《關於蜂窩機製運行邏輯的專題研判報告》,其中核心一句話震撼全網:
“蜂窩機製的本質,不是去中心,不是反權力,而是探索一種在數據透明、共識形成、規則動態演化基礎上的新型治理形態。”
“它解決的是——如何讓治理回到民眾自己手中,而不是讓民眾繞過治理。”
這一刻,風向徹底逆轉。
蜂窩平台被要求恢複上線接口,市政府發來道歉函,表示“初評文件為內部研討稿件,傳播屬誤讀”,鎮政府公開承認:
“蜂窩製度在部分治理短板領域,已起到正向補充作用。”
這一戰,被稱為:
“蜂窩反殺。”
不是靠關係,不是靠媒體,而是靠三年製度軌跡+百萬數據參與+數十村村民聯署行為證據,從“輿論被圍攻”中成功逆轉,反將一軍。
危機之後,陳鵬飛隻說一句:
“我們終於不是怕被說不合法的人了,我們是要反過來說——你不讓我們幹,是不合法。”
蜂窩,從製度實驗,真正走向了——製度政治。
也真正成了網絡時代少見的——來自最底層的規則主張者。
陳鵬飛在祠堂內,掛上了一塊新牌子——“製度繼續推進事務組”。
小牌子不大,也沒有多隆重,隻是貼在那塊貼滿了製度演化圖譜的牆角。但誰都知道,這是蜂窩製度走過第一場政治風暴後的宣告:這個係統不會停,也不能停。
張玉英帶著龍虎村的兩位共議員來了。
“我們村現在反倒熱情更高了,”她笑著說,“大家都覺得,原來規矩真的是能‘吵回來’的。”
陳鵬飛點頭:“但接下來就不能再靠一腔熱情了,要靠製度細節。”
他說完,提了一個新設想:“接下來我們要試一個新模塊——‘製度微調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