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87章 跨平台對話

蜂窩製度的橫向鏈接越來越多。

製度之間的“對話”,逐漸從試點走向常態,從項目走向路徑。

到五月中旬,蜂窩平台已自動識別出47條“製度互轉路徑”:

有的製度從東川遷移至西嶺,被重新修訂、簡化後落地生效;

有的製度原本針對村內共議,後來被擴展為村企協商範本;

還有一條“特例路徑”,來自龍虎村——

他們將自己的一套“共田旱澇雙價機製”,無償提供給受災頻發的河西村,後者直接引入並標注為“異地製度複用示範”。

這個案例,被係統自動記錄為:

【首條製度遷徙型演化路徑】

【關鍵因素】:資源適配度高、執行成本相對低、互信基礎穩固

【行為說明】:“當製度足夠成熟,它不再是某一村的私產,而成為共用的生產工具。”

陳鵬飛看到這條記錄時,沉默良久。

這不是製度的輸出,而是文化的輸出,是一種治理倫理的擴散:透明、協商、可修正、有尊嚴地參與。

……

也就在這段時間,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再次激起平台內部的警覺。

石嶺村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內容是:

“你們所謂的‘平台共治’,隻是一批人坐在手機前玩數據遊戲,真正的村務,還是被幾個人把控。”

這封信言辭激烈,語氣帶刺,卻字字紮人。

不少參與者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真的陷入了“製度職業化”陷阱?是不是部分“議事代表”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脫離了普通村民的日常?

陳鵬飛沒有刪帖,而是幹脆發起一次“製度體驗行動”。

他給這次行動起名叫:

“還製度於地頭”。

第一站,他選在了最早啟動共建實驗的“下營村”。

通知上寫得很明確:凡參與該村製度設計者、代表、平台協調人,必須親自去村裏體驗一整天——從工地簽到、議事入會、流程上牆、失敗補報,全流程無代辦、無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