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音聽完,一愣。
“你是說……中學生,要學失敗製度?”
“是。他們已經在課上吵了一整節,爭論班幹部到底該不該簽值日安排單,吵到老師勸不住。他們說——‘要不我們搞個蜂窩流程’。”
蜂窩平台沒有猶豫,直接安排三人講述小組,帶著原始製度圖譜、72次失敗錄像、十張簽字卡樣本,以及一整套群眾爭議片段,走進了那間普通的教室。
講課的不是官員,不是學者,是張浩。
這位從祠堂走出來、最早和村民“吵製度”的蜂窩二號講述人,站在黑板前第一句話就問:
“你們誰在班裏吵過架?”
全班安靜了三秒,然後,幾乎所有手都舉了起來。
“我吵過。”
“我說衛生區分配不公平。”
“我不想選那個班長,他安排事隻顧他自己。”
張浩點頭:“很好,那我們來學製度。”
“不學怎麽安排,不學怎麽管人,學——怎麽把你不滿講清楚、寫下來、讓別人簽上字、出了問題還能貼牆上被人反駁。”
“這才叫製度。”
他把第一張製度卡貼在黑板上,上麵寫著:
“第七課間衛生輪換機製草案(試行)”
發起人:高一二班學生代表
執行時間: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大課間
異議時間:每周五下午班會自由討論
簽字卡責任人: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組長三人聯署
底下附著一張“失敗登記表”,赫然寫著:
“第2周,衛生區域清掃次序混亂,無人登記,執行失敗”
原因:責任人未跟進,學生未形成流程共識
修複提議:每次清掃後當場簽字,現場討論分配不公直接備案,下次可據此調整
全班嘩然。
“老師,這個比我們上次開班會討論那個‘值周日誌’清楚太多了。”
“我們也可以這樣吵著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