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江邊一字展開的清軍在聽到連綿的哨音後**起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轉身望向發出哨聲的側翼山地,尋找著隨後的明軍動靜。而他們的統帥譚弘本人則被此起彼伏的響箭鬧得驚疑不定,遲疑著不能做出判斷:“這到底是有一支大軍埋伏在山上呢,還是故布疑陣?如果是埋伏了一支軍隊,他們能有多少人?幾百、上千?如果是故布疑陣的話……”譚弘想著又望向遠遠的東麵,在這條清軍的來路上,越來越多的哨聲隨著羽箭騰空而起,響應之前的信號:“這疑陣的規模未免也太大了些,沿著山一直布置了十裏長!”
在周開荒等明軍事先的計劃中,明軍將分成五隊,除了李星漢的第一隊外其餘四隊都埋伏在山上,為了避免被發現,這些軍隊都需要距離岸邊遠一些,而且不主動進行任何形式的偵查,直到把譚弘引誘到預定地點,再通過響箭指引全軍統一發起進攻。為了保證進攻的一致性,明軍的軍官們還別出心裁地製定了兩遍響箭通信的計劃:位於最東麵也就是最靠近譚弘大營的那隊要回應一聲,首先發起衝擊,從而截斷譚弘的退路,這聲回應就是給第四隊發起進攻的信號。第四隊在得到信號後再射出第二發響箭——給第三隊的進攻信號,三隊同時發起進攻。
隱蔽在最東麵的是周開荒的部隊,第四聲響箭的哨音傳過來的時候,他早已經等得不耐煩了,立刻就發出了自己這隊早就放在弦上的一支響箭,帶領身邊的人開始向江邊發起進攻。在周開荒等人的預想裏,隱蔽在山上的明軍憑高視下,會像下山猛虎一般衝入猝不及防的敵軍縱隊中,把他們一舉趕進江裏。但隨著各隊明軍發起進攻後,很快幾隊的指揮軍官都發現完全不像預想的那樣順利。
兵法講究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最好的進攻就是一經發動則全軍同時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