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譚弘的大營中,秦修采已經得知大軍中了埋伏,明軍正在開過來的消息。
逃回來的上百士兵都是赤手空拳,回到營地後很多人根本不做停留,從營中穿過就繼續向東逃去,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隻想盡快地遠離隨時可能到達的追兵。
營中的主力都已經被譚弘帶走,剩下的一百多人都是夥夫和老弱病殘,聽說明軍多得數也數不清後,這些人也紛紛跟著一起溜號。
在最初的驚惶過後,與眾不同的秦修采倒是恢複過來,他跑到營地前,伸開雙臂阻攔住幾個逃兵,向著他們喊道:“明軍不可能有上萬,他們都是潰兵,而且饑寒交迫,既沒有營地也沒有食物!”
“立刻把旗號打起來,去山上通知我們的弟兄。”秦修采想起譚弘和自己談論過的軍事形勢。文安之的大軍已經撤退返回奉節,附近並沒有什麽具有威脅的明軍主力部隊,雖然譚弘輕敵中了埋伏,不過局麵並非不可挽回。秦修采好說歹說,攔住一些敗兵堅守大營,同時派人把封鎖線上的崗哨都撤回營中。
“雖然糟糕,但局麵絕不是不可挽回,山上我們還有五百人,調回來守住大營沒問題。明軍在野外挨餓、受凍,就算撤去山上的封鎖讓他們跑掉一部分,我們還是比他們多很多人。明天我們去下遊和北岸大營匯合,馬上就去追擊他們,他們沒有船沒有糧食,跑不了多遠。”秦修采一邊在心裏權衡局麵,一邊盡快地把自己想到的這些和眼前的潰兵解釋,努力喚起他們繼續作戰的鬥誌:“……比起逃跑,堅守大營不是更安全嗎?”
一定要把譚弘接回來,秦修采知道譚弘才是軍隊的主心骨,他估計譚弘不太可能拋下軍隊去鑽山溝,離開軍隊譚弘不過是一個匹夫而已,隻有控製住軍隊才有生機,這麽淺顯的道理他秦修采都懂,譚弘肯定不會不懂。秦修采想到這裏就急忙向大營旁的江邊跑去,那裏還有五條江船,他要立刻出發去接譚弘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