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土家血魂碑

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塚(2)

唐崖土司從覃氏先祖覃啟初送當上第一代土司王開始,到覃城共是十八代,曆時四百八十餘年。覃城時期是唐崖土司最鼎盛的時期,土司皇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總共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占地約一千五百多畝,約合四平方公裏,“比北京的紫禁城還大”這種說法並不是誇大其詞,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當時城內總共有四千八百戶人家,有四十八口箍井,每一百戶人家使用一口箍井,秩序絕不能亂,否則會受到土司王的嚴懲。

唐崖土司城的選址十分高明。東麵是唐崖河和朱雀山,西麵倚玄武山,南北兩麵都有溪溝,天然形成一整片向東傾斜的緩坡;四周有充沛的水源,排汙也不成問題。城牆沿山脊和河溝的內岸砌置,可謂深溝高壘,翻過玄武山,便可見相當遼闊的良田平壩,使人相信這片“附郭”農耕有足夠的糧食供應土司城,即使遭到圍困,也可長期固守。唐崖河東岸“崖岸高峻”,當年自必首先考慮城防,但觀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兩兼,心馳神往。許多民族都有“崇東”的原始信仰,唐崖土司城的大方向也是“坐西朝東”。

正因為覃城在世時是一代天驕,死後自然有很多陪葬品,為防止盜墓賊盜取這些昂貴精美的器具,覃城生前修了四十八座墓,死後,又用四十八口一模一樣的棺材,同一規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時間從皇城的四十八條街同時出葬,從而混淆真偽,迷惑盜墓者。

明末期初,中央統治勢力削弱,硒都的土司乘機叛離,清康熙三年才歸順朝庭。十三年,吳三桂占據雲南,各土司擁吳三桂作亂,這引起清庭的不安,雍正十三年正式對硒都進行“改土歸流”,將硒都納入朝庭統一管理。因硒都山高皇帝遠,清王朝為防止各土司死灰複燃,又將各土司的後人遷離硒都到其它地方安置。現在仍在唐崖土司皇城的覃姓人家並不多,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