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人的行動力大抵是一脈相承的吧, 次日一早,周長寧便和周二柱夫妻倆一道去了雜貨鋪,那裏, 鋪子的掌櫃已經在等著了, 旁邊還有一個周長寧未曾見過的中年男子,想來便是這間鋪子的房主吧。
做生意嘛,就是要盡量減少自己的成本, 這樣, 即使賣出的貨物價格不變,自己的利潤也能有所增加,周二柱夫妻倆暫時還學不會這一點不要緊,周長寧可沒什麽讀書人的包袱, 很是自在地為他們夫妻演示了一番真實事例, 誰讓這間鋪子的掌櫃著急要回老家呢?
於是乎,周二柱夫妻倆麵不改色,心底卻是目瞪口呆地看著往日這個文質彬彬、充滿讀書人氣節的侄子一點一點地砍價,將鋪子的租金以及剩下的一半貨物談到了一個比他們預想中要稍微低一些的價格。
他們夫妻倆也不是沒有過過苦日子的人,自然知曉什麽叫做“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 所以, 見著周長寧這樣,心裏並沒有什麽負擔不說,反倒覺得, 他此番從周家村出來, 確實是肉眼可見地長大懂事了許多。
談好了價格,去官府裏走了官契, 這間雜貨鋪自此也就暫時地歸屬於周家二房了, 盡管由於掌櫃的近日還有許多雜事, 沒有多餘時間來打掃清理這家即將不要了的鋪子,裏麵的貨物堆得也很是淩亂,可是在周二柱夫妻倆眼裏,這間甚至讓他們有些無處下腳的鋪子卻是再可愛不過的了,此後,這便是他們一家人生計的來源了。
說句實在話,自從到了東陽郡的這些日子以來,周二柱好歹還能去碼頭上做活,掙下幾個銀錢,可是楊氏不同,她本就不習慣無所事事的日子,往日還在周家村的時候,也是會同周二柱一道下地的,現下可好,一家子四張嘴,全指望著周二柱每日帶回來的那些個銅板呢,郡城的東西價格自然要比青石鎮上的貴上兩成,過慣了精打細算日子的楊氏隻覺自家這是在坐吃山空,一天比一天焦慮。